笔趣阁>禁宫秘史:那些被史书屏蔽的吐槽> 第21章 南朝南梁 梁闵帝萧渊明

第21章 南朝南梁 梁闵帝萧渊明

作者:然诺1213

推荐阅读:昭和皇后在克林之前拿下18号带着农场混异界幻墨尘世从直播返现开始成就神豪亮剑:开局收服和尚,拿下周卫国天灾末世:农家孤女独自逃荒太虚剑主!开局拯救陈塘关,我立地成圣虚空灵根快穿之宿主她缺了八辈儿德我与荣耀尽数归你神印:绝美少女被阿宝门笛团宠了魂穿小燕子之不止爱情吞噬进化,杀穿异域系统的快穿日常蛤蟆修仙,从妖修开始魔道新娘穿成兽世恶毒亲妈,全员跪求我宠年代:悠闲的日子

一秒记住【笔趣阁 https://www.zwq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生在萧家,天监元年(5o2年)的建康城还带着前朝末年的硝烟气。
    叔父萧衍刚登基,改国号梁,满城都在议论这位新皇帝会如何收拾齐朝的烂摊子。
    父亲萧懿那日抱着我去宗庙祭祖,手指叩在香案上梆梆响:“这孩子生在梁朝头一年,命里该有份担子。”
    这话我五十年后被困在北齐军营里才咂摸出滋味——生在皇族,担子从来不是自己选的。
    小时候住在东府城,青石砖缝里长出的野草都比别处精神。
    父亲总穿一身绛色官服往台城跑,回来时靴底沾着御道上的朱砂土。
    我八岁那年,他指着宫墙上新刷的漆对我说:“你叔父要修同泰寺了,七层浮屠的木头从湘州运来,比城墙还高。”
    那时我以为天下就该是朱墙金瓦的样子,直到后来侯景的骑兵踏碎了建康城的琉璃瓦,我才知道这世道比寺里的泥菩萨还脆。
    普通七年(526年),父亲病逝。
    灵堂里白幡被风吹得扑棱响,我跪在蒲团上盯着棺材缝里渗出的松香味呆。
    叔父萧衍亲自来吊唁,手掌压在我肩头沉得像块铁:“你爹替朕挡过刀,萧家的男儿该有这份骨气。”
    那年我二十四岁,第一次看清叔父眼角的皱纹里嵌着血丝——他刚下旨北伐,三十万大军正在长江北岸集结。
    太清元年(547年),我在会稽当太守,治所后院的青苔长得比公文还厚。
    某日驿马惊了半个城的狗,信使攥着染血的帛书冲进前堂:“侯景反了!”
    案上的茶盏被震得跳起来,茶水在羊皮地图上洇出个狰狞的轮廓。
    那年我四十五岁,连夜带着三百亲兵往建康赶,半道就听说台城被围,朱雀航的浮桥烧了三天三夜。
    躲在山阴县农舍那半年,我总梦见朱雀门前挂着的人头。
    有次惊醒时碰翻了陶罐,守夜的佃农老张举着油灯进来:“贵人怕是被江边的鹧鸪惊着了。”
    我盯着他裂口的草鞋不说话——当年我穿着云头履从这户人门前打马而过时,何曾想过会蜷在他家稻草堆里啃冷馍?老张的儿子去江边捞鱼,回来时说看见北府兵的旗子漂在芦苇荡里,穗子都泡烂了。
    我把最后半块玉佩塞给他:“劳烦换斗黍米来。”
    他捏着玉佩直摇头:“这年月,玉不如铁。”
    承圣三年(554年)江陵城破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广陵刺史府里磨墨。
    砚台里的水晃得厉害,笔尖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
    西魏人把梁元帝捆在囚车里游街,听说他怀里还揣着烧剩的《老子》帛书。
    王僧辩的使者半夜叩门,烛火照得他铠甲上的血痂亮:“北齐要借您的名头立个幌子,去不去?”
    我盯着案头的青瓷笔洗,里头泡着去年重阳摘的茱萸。
    五十三岁的老头子当皇帝?这话听着比侯景当年说要效忠梁朝还可笑。
    可当夜刺史府外马蹄声就没断过,北齐的使节带着两百甲士在廊下站成两排,刀鞘上的铜环叮当乱响。
    永定元年(557年)被赶下龙椅那日,建康城飘着细雪。
    陈霸先的兵卒撞开宫门时,我正往暖炉里添最后一块炭。
    领头的校尉靴底带着冰碴,佩刀“当啷”
    一声砸在玉阶上:“请陛下移居别院。”
    这话说得客气,可我瞧见他身后的士卒在扯帐幔上的金线——三年前他们也是这么闯进江陵城的。
    我掸了掸袖口沾的炭灰,忽然想起当年北齐使节送我登基时的排场:十二人抬的步辇压过御街青砖,金线绣的龙纹在日头底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如今连件像样的裘衣都没让带,雪粒子顺着领口往脊梁骨里钻。
    被关在西州城的第三年,我学会了用苇杆在墙上画正字。
    看守的老卒姓吴,年轻时在侯景帐下当过马夫,有回喝多了拍着栅栏说:“你们萧家人命硬,侯大王当年把秦淮河都染红了,愣是没杀绝。”
    我数着墙上的划痕没接话。
    一千一百三十七道,算上闰月正好三年整。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